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 工程业绩
记忆桥梁(十六)
日期:2009-09-06 10:01 访问量: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五十年的巨变

  今年11月4日是公司成立50周年纪念日,当时成立时全称“贵州省交通厅桥梁工程队”下属3个分队,1960年7月更名为“工程大队”。1985年改制为“贵州省桥梁工程公司”,1998年发展成“贵州省桥梁工程总公司”。我有幸两次参加公司领导工作,第一次是1959年9月至1961年底任大队党总书记,第二次是1978年11月至1985年初任副书记、书记。时值公司成立50周年之际,现将我的感想、回忆叙述,以表祝贺。

  一、 前20年(1959年----1979年)

  1、 建队前是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公路局桥工队,在完成鸭池河任务后,率领120多名职工接受松柏山大桥的任务,另一部分是公路3处2队,完成支援红枫湖电站截流任务后,调回80多名职工合并成立的,大队长陈厚祥、副大队长杨桂圃,我任党总书记。大队成立时,属事业单位享受区(科)级待遇,机关设4股1室,1972年经贵州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党总支队为党委,机关收股改为科。党的关系,开始属交通厅机关党委领导,1970年改属公路局党委领导,1980年又改属贵阳市委领导、生产指挥、人事任免、仍属公路局和交通厅。

  2、 工程任务:第一批接受抚溪江、洛旺河、鲤鱼塘三座大桥的任务。分别以地名为3个桥工队。1960年因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鲤鱼塘大桥,不久停建下马,大队在完成松柏山大桥后,集中力量修建抚溪江、洛旺河两座大桥,该两桥采取就地取材,修建半永久式石台木面桥。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对木料防腐工作失误。两桥通车后,均发现木料开始腐朽,杆件变形,大大缩短了桥的使用年限, 抚溪江大桥、后由铜仁养护总段组织施工、上部结构改为双曲拱桥。1970年开工,1972年竣工。洛旺河大桥由大队组织施工,上部改为三孔双曲拱桥,1968年初开工,1969年底竣工。大队成立初期,技术人员缺乏,设备简陋,各项管理工作比较落后,短途运输,全靠肩扛人抬,水泥、灰浆全靠人工拌和,再为松柏山大桥40米拱圈系租用铁路部门工字钢拱架架设,本身设备一无所有。

  3、 筹建大队基地:大队成立时,无办公室,无职工宿舍,全集中在松柏山工地民房,后经交通厅批准,贵阳市乌当区同意,大队基地落户马王苗,并利用松柏山大桥,节约木料和上级拨款很快修建一栋3层楼高的职工宿舍,并收靠公路边一个单元作办公室。

  4、 职工生活上是很艰苦的,建队时,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生活十分困难,十天半月不知肉味是常事。缺油水、只有按人定量,吃罐罐饭,钵钵饭,当时号召“上山”(挖蕨根、摘红籽 )“下水“(摸鱼捞虾),但收效甚微,以至多数职工患浮肿病,但职工生产情绪稳定,还是积极完成建桥任务。

  5、 “文化大革命”,对建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知》即《5.16通知》,开始动乱的10年“文化大革命”。公司也未幸免,将公司领导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技术负责干部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都在“打倒”之例。1967年“继上海一月风暴”后,贵州自下而上的夺权高潮,公司也被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原组织全部砸烂。原有规章制度,一概视为对工农群众“受卡压”予以废弃,公司虽然尚未发生大的武斗,但给建桥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造价高,工期长。但“文革”干扰,虽得逞于一时,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公司广大职工、干部和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排除“文革”干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在十年动乱中,公司先后建成有边外河大桥、乌江渡大桥、回龙大桥、展架大桥、毛家塘大桥、洛旺河大桥、下司大桥、四面山大桥、岩架大桥等10多座大桥。特别是回龙大桥中跨105米建成后,为贵州省内首次突破百米跨径大桥。在技术创新方面,根据贵州山区建桥特点,成功研制完成“无支架缆索架桥设备”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交通部科技成果奖。

  二、 后三十年(1979年——2009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11届3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间,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3中全会精神贯彻和落实。我司建桥事业和各项工作,在后30年中,蓬勃发展,成绩喜人。

  1.生产方面:1978年2个队,每年仅完成总产值300万元左右,1981年恢复3队建制,也只能完成400万元左右。直至1986年生产逐步发展,上级加大了公路和建桥的投资,仅1987年就完成交验5座大桥(玉屏大桥、铜仁大江坪大桥、小寨大桥、二戈寨立交桥、花溪大桥扩建工程),进入1989年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公路投资不断加大,公司发展也快。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保留省内市场,积极参与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建设外。1991年冬进入广东沿海市场,首先在珠海泥湾门大桥建设中,一枪打响,赢得荣誉,站稳了脚跟。随后扩大战线,截止2008年底,公司在国内足迹踏遍黔山秀水,大江南北达19个省市,1981年总产值400万元左右,1997年总产值达到4.2亿,2008年总产值达28亿元。在建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均到达新的一个高度。如江界河大桥、广州丫髻沙大桥、广州新光大桥,先后分别荣获中国土木工程最高“詹天佑”奖,新光大桥同时还荣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其他荣获省内外和交通部技术进步奖是比较多的。现公司在建即将竣工的坝陵河大桥,全长2257米,双向4车道,主跨径1088米,是当前“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径钢桁桥梁悬索桥。预祝该桥保质、保量、保安全地胜利完成任务,向公司成立5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公司经过50年的努力和发展,现有注册资金3亿元,设备产值2.86亿元,现有各类专业人员1200余人,其中,中级职称的就有450余人,就超过1981年全公司职工的总数。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1977年5月24日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我司是建桥的专业队伍,技术性强,工艺复杂,要求是很严的。就是在三中全会前20年,我们建桥技术人员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建桥事业的,在建桥专业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受到以往“极左”路线的干扰,公司技术人员在政治上,职称待遇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政治上对他们关心不够,1978年底,当时公司有技术人员30人,党员仅有2人,他们中有的从学校毕业就从事建桥事业,有的工作20多年。贡献是大的,但他们对入党问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状态,公司党委同志根据三中全会精神,主动经常同他们谈谈心,政治思想上帮助打消顾虑。从1979年至1985年5月公司发展党员47人,其中技术人员就有18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8%,占技术人员的40%。这些同志入党后,公司1983年和1985年两次调整领导班子时,顺利实现新老交替的任务外。还输送和充实了公路局、交通学校,交通设计院领导班子。通过党建工作,为公司改革开放,组织上有了保证。再在职称待遇上也存在问题,1978年底公司共有技术人员30人,最高职称是技术员。这与建桥行业很不相称,随着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1981年和1986年两次晋升职称时,晋升了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4人,这大大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改善职工民生生活,随着公司生产发展,对职工民生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

  1)职工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从1979年修建次南门宿舍时,突破交通厅不准公司宿舍进城的禁令以后。接着在大西门、黔灵西路、威清路、岳英街、新华路、玉厂路、花溪大道等修建和购买了职工宿舍,马王庙原基地房屋,进行了改造。

  2)公司办公楼也是多次搬迁,从马王庙宿舍搬至简易办公楼和比较好的办公楼,再到黔灵西路、延安中路多层电梯楼。

  3)解决职工家属户口进城问题,截至1984年底止,累计有204人的户口,滞留在各地,除影响职工家属生活品供应外,尤其影响职工子女就学、就业的大问题,职工要求强烈,公司积极想法,利用三队承担龙洞堡大桥建设任务的机遇,在市委召开政工会议上,呈述理由外,并向市政府专题书面报告,经过多次联系和督促,感动了市领导、批准同意入户贵阳。在这一工作中方桃昌(行办主任)、崔泽文二同志作出了贡献。

  4)从1990年起职工子女入学(含小、中、大学)可以报销学杂费。

  5)在企业“关、停、并、转 ”的工作中,公司没有职工下岗,但有的家庭情况,下基层有困难,作为“待岗”处理,待到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

  回顾公司成立50年来,由于国家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司由于生产发展、职工生活大大改善。当前公路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之一,省委、省政府规划在10年、20年内,县县通高级公路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我们在公司党政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中央
国务院文件

省委
省政府文件

招聘投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