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添大道 筑路唱新歌——写在贵毕公路六标建设工地
在有“水西要害,贵筑屏藩”之称的贵州省黔西县,曾经是“龙场九驿”的古驿道。当年驿道的开通加强了黔西地区同外界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今天经过建设者们一年多的精心施工,在黔山大地上又添新道,由我司承建的贵毕公路第六合同段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全线路基的施工任务,其中包括大桥2座,互通式立交桥1座,小桥13座,大小涵洞54道,路基土石方上百万方,其中最快的驮煤河大桥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任务。(优质快速的施工正是我司的强项,在此又一次得到证明。)
望着眼前由路缘带勾勒出的线条流畅的路基轮廓,在四周田野的映衬下,仿佛大地的金腰带在闪闪发光,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慨,是啊!不经历施工,怎知建设者的艰辛?从施工伊始,各施工点便相继遇到煤层地基、沼泽地带、桥基开挖出溶洞等地质情况带来的问题;施工才3个月,就遭遇黔西50年未遇的大雪侵袭,冰天雪地,十余天不化,早春刚过,又遇上了黔西的雨季,“天无三日晴”让人干着急;既要优质快速地施工,还得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作好相应的环境保护,于是施工中的征地拆迁、施损赔偿、建材备料以及施工人员的依食住行等大事小事,便时时刻刻挂在建设者的心上了;尽管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也难比“三峡工程”之类的壮举,然而好比对待自己子女似的,一桥一路我们都倾情修建,不想它们出任何的差错;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主管领导除了要精心安排部署施工以外,还得要应酬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磨穿鞋底,磨破嘴皮,喝撑了肚子,难合上眼皮;为了保证形成一个快速高效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队伍中,可以看到老中青的结合,但更多的是青年人勇担重任,在各个工地上,随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老一辈贵桥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们,“我们要改变贵州路无三里平的状况!”是他们心底的呐喊。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铸就了黔山大地上的座座新桥、条条大道。
你看:七月的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是我们的建设者;佳节良宵时,是他们挑灯夜战在工地上的身影;寒冬凛风中,还是他们在默默坚持施工。长期在外,谁不思念父母妻儿?酷暑寒冬,谁不想端坐家中?但是在我们的工地上,从书记、处长到技术员、施工员,心里却始终想着质量和工期;从他们冻裂的双手、熬红的双眼、晒黑的脸庞,我们看到的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的庄严承诺。他们心里明白,贵州交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贵州经济的发展。于是我们的建设者们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当路基成形时,却又悄然离去,挥汗在下一个工地上。
回首熟悉的工地,如今已少了往日机器轰鸣、车辆如织的景象,只留下笔直的路基和雄伟的大桥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建设者们的劳动成果。工地的宁静难以压抑心潮的澎湃,作为工地新兵的我,有幸见证这一切,故倍感激动,然而我的同事们却大都身经百战,激动已不写在脸上,但我可以想象,当他们看到如流的车辆欢快地奔驰在新路上时,必会淡然一笑,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