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当上高级技师
——记岩土公司卢绍朋先进事迹
卢绍朋:1969年9月生于思南塘头,土家族,家中五兄妹,他排行老三,1996年7月于思南塘头中学高中毕业,人们叫他阿鹏,他1.65米,黝黑,个虽不高,但很有大丈夫气质。钻探是他最感兴趣的工作,十几年来始终不弃不离。
一、大山的儿子
卢绍朋诞生在思南塘头的一个秀丽山村。农民家庭的熏陶,山里生活的磨砺,造就了他淳朴厚道、勤勉顽强的性格,也使他习惯了弯弯山道的崎岖不平和山区气候的变化无常。他从小抱着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闯一闯的梦想。高中毕业,由于家中经济拮据,在同乡的介绍下,他带上简单的行囊,坐上了去省城的长途客车。
二、立志当好钻探工
1996年7月,桥司地勘处招收农民工,正四处找活儿干的卢绍朋加入了进来。此时,地勘处正对贵遵公路三期工程公鸡岭隧道、大桥进行勘察。自幼生长在农村的卢绍朋,看着那雄伟高大、直冲云天的铁塔,从心底深处萌发了做好一名钻探工人的愿望。站在钻机铁塔下,他双手紧握钻机把柄,随着钻机轰隆隆的欢叫声,那一层层坚硬的岩层被利箭般的钻具穿透。每当看见从地层深处采上来的一段段岩芯时,他就像石油工人找到了大油田一样,心中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他暗下决心,要当好钻探工人,学好这门手艺。1996年的整个冬天,他沉浸在钻机欢快的轰鸣声中。
三、勤奋学习,提高技能
十多年来,卢绍朋总是很勤勉。早上他第一个到工地,整理检查作业现场,准备好开工,工作中脏活、累活他抢着干。晚上他收拾清理好钻探工具,最后一个离开工地作业现场。工余时间,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刚到工地时,他跟着师傅学习钻机操作。虽然打过很多工,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机械的东西,为了早日掌握技术,他学得很认真,一有不懂的,就虚心向师傅请教。平时有空就看《钻探技术规程》,他随身带着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立即查,有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追着工地上的技术员们问。有的技术员有时故意刁难他,让他做一些额外的事才给他讲解。他从不生气,只要能知道答案,做什么都可以。他还喜欢摆弄机器的零部件,对着钻机操作说明书和机械图辨识,渐渐地,他对机器的结构、传动轴、连接件都熟记于心,逐渐掌握了各部件的连接安装和维护,对钻机的操作规程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1998年1月,卢绍碰当上了机长,独立负责一台钻探机的操作。
当上机长后,卢绍朋并没有懈怠,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就要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技术,才能对得住领导的信任和肩上的职责。钻进和采芯率是考核机长技术水平的两大指标,技术不过硬的,在钻探中,进度慢,采芯率低。
为了提高这两项技能,卢绍朋随身带了一个小本子,把钻探中遇到的情况一一记录。回到宿舍,他翻开《钻探技术规程》和钻机操作说明书一一对照寻找答案,进尺少是什么原因,埋钻、卡钻、掉钻是什么原因,采芯率低是什么原因,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然后在工作中检验答案的准确性。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卢绍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也日益娴熟。他在钻进的过程中,通过钻机的旋转、震动程度和动力部分的负荷情况就能初步判断所钻遇岩层的地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钻探方法,提高采芯率。他的钻进速度快,采芯率达到85%以上。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1998年底,就在卢绍朋当上机长的当年,他被评选为优秀机手。
一个优秀的机手不仅要有高超的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一流的修理钻机的技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机技术,卢绍朋在工余一头扎进了处里的废机库里。他仔细阅读钻机说明书,一个个试零件,鼓捣了两个多月,卢绍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他不仅掌握了修机技术,还让几台已经废弃的钻机“起死回生”了。从那以后,卢绍朋几乎成了处里的兼职修理工,钻机零部件坏了,能修的,他都尽量修,就凭者这一手修理绝活儿,他每年要为处里节约3.6~5.8万元的材料费和维修费。
由于工作认真,技术全面,2000年10月,卢绍朋被任命为主任技师。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卢绍朋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一名普通钻工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四、自强敬业,不怕艰苦
勘察人员工作在野外,山野是主要“战场”,钻探是主要工作。钻探工种是个集场地、安全、技术、劳作的综合苦活,天晴、下雨都要顶着干。虽然环境恶劣,工作艰苦,但卢绍朋从不叫苦。
炎炎夏日,在天微露曙时,他就背着标本袋,带着罗盘、铁锤、放大镜、干粮及水壶与小组同志奔向山地。进入作业区,山地蜿蜒起伏,脚下无路,大家就披荆斩棘而进,摔倒了,爬起来再走,按着预定线路穿行,踏勘观察点,素描地质现象,追索构造,查明断层,连接地层,采取标本。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大家捧饮山泉,如获甘露。天寒地冻季时节,只要不是冰雪铺地,满眼银装,只要不是绵雨飘飘,山色浑然,地质人员仍要进行地质踏勘。山地天气变化莫测,有时正紧张工作着却遇风雨夹击,更糟的还会遇到山洪泛滥,这时大家只有急忙收拾东西,寻到崖下暂避风雨。寒风吹得大家直打哆嗦,手脚僵硬,只有不断擦掌蹬脚,聊以取暖。如果天色渐暗而风雨不止,大家只得肩披风雨而归。
因为地质勘察都是在山郊野外,往来驻地很耽误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午餐都是送到工地上吃,夏天还好一些,冬天常常只能吃冷食了。有一年大年初一,卢绍朋带着一个小组去贵毕公路野外踏勘,工作紧张时,大家用饼干就着积雪当午餐,虽然天寒地冻,但大家没有叫一声苦,席地而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活动了一下手脚又开始工作了。
雨季,勘察人员就协助技术人员在室内整理地质资料,描绘勘察成果的各类图件,如果若资料出现问题,不能绘成图时,大家又得返回山地,对地质情况进行核实对证,直到完善各类图件,为公路初勘、施工图勘察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每个观察点的成果,每一张地质图,都是勘察人员顶烈日、冒严寒,不畏艰险辛劳工作的结晶,都有着卢绍朋这样的勘察人员的一份汗水。
五、技术革新,成果累累
工作中,卢绍朋最爱动脑筋,也喜欢和技术员们一起探讨研究,虽然他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常让大家钦佩不已,大家都尊称他为“卢师”。卢师艺高人胆大,工作中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措施:
(1)钻研钻机技术,对钻机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在不影响人机安全条件下,对钻机立柱主轴,原为滚针轴承,在钻探中易出现问题,经常容易损坏,造成钻探成本费用较高,影响工期,经他建议,并改造成滚动轴承后,极大地改善了钻机的性能,减少了故障率,同时,他得到地勘处200元奖励。
(2)成孔工艺方面:在河床漫滩桥位作业中,对钻孔钢管桩下管锚桩工程,经常堵管、跨孔的技术难题,经他建议,采取在钢管桩桩头加合金钻头,一边接管、下管,一边钻进,解决了钢管桩下管困难的技术难题,提高工效38.47%,保证了工期和质量,同时,受到岩土公司500元的奖励。
(3)镇胜公路,在钻孔灌注桩桩底检测中,发明便携式套管、钻具支撑支架,在工程技术员的协助下解决水下悬空钻36-58米夹具固定套管定位难题,受到岩土公司800元奖励。
六、默默奉献,不计得失
勘察人员长期生活、工作在崇山峻岭之中,头顶青天,脚踏山野,看不到都市的旖旎繁华,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山地工作,默默奉献自己,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由于业主勘察工期紧,多少个年三十,勘察人员都在山上度过。大家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文艺节目,把对家人浓浓的思念融入到窗外的飞雪中。结婚后,由于工期紧,卢绍朋两年多没有回过家,就连妻子生产也没时间去照顾妻子,看望孩子。两年后,当他风尘仆仆跨进家门,“老把把(老婆),我回来了!”却听到一声:“叔叔,你找哪个?”妻子告诉他:“这就是你家毛儿。”他双眼顿时布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也是愧疚的泪水。作为一名勘察队员,他选择了在大山中拼搏,只能放弃家庭的欢乐和对家人的照顾。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的志向是写在水上的,小遇风浪,就改弦易张;还有一种,没有则已,有了志向,就矢志不移。显然,卢绍朋就是后者。
因为他技术出色,工作负责,关心工友,受到了工友们的尊敬和爱戴。勘察项目由于工期紧,钻探工作量很大,他作为主任技师,不仅要负责自己的钻机正常工作,还常常负责几台钻机的技术指导工作。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及时处理了作业中无数次埋钻、卡钻、掉钻事件。技术上,他毫不保留,总是耐心地教工友们掌握钻机操作技巧,判断岩层地质情况,通过他传、帮、带培养出来的钻工、机长达30人以上,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为公司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岩土人对他的尊敬和称赞。
在工作中他手、脚、身体多处受伤,但他从未退缩,从不叫苦、叫累,受伤或身体不适,他依然坚守岗位。这十余年来,在贵州这片热土上,他先后从事了G320线、G326线、S205线、209线、贵新线、贵遵线、贵毕线、关兴线、水黄线、崇遵线、三凯线、镇胜线的初、详勘、中铝贵州公司赤泥大坝防渗治理工程等项目,钻探中经常24小时都在钻机旁,睡觉也在钻机旁。来到钻塔旁,简陋的值班室里放着他一套行李。“钻机轰响,怎么能睡得好?”同事问他,他笑着回答:“那才睡得踏实,因为我知道,钻机万一有什么情况,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不会耽搁。”
十多年来,他主管的设备没有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也正是由于设备安全良好运转,降低了钻探队的机修时率,提高了钻进速度,从2000年到2006年,他负责的钻探队共承钻探孔630口,累计钻井进尺18110米,事故时率为零,机修时率几乎为零。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他长期卓有成效的设备管理(见后贵铝二标经理部2007年4月10、4月11日会议记要)是分不开的。
卢绍朋不仅担任机长,还考试持证从事焊工、机修工。工闲时节,他焊接合金钻头,修理柴油机、灌浆机、压浆机、发电机,经他修理或维护的机械完好率达85%以上。他总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作为公司的一员,为公司树立了现代工人的高大形象。
公司正因为有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撑起了脊梁,才不断发展、壮大。